首页>检索页>当前

发挥来华留学生在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11-12 作者:许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新征程上,来华留学生群体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是教育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具备成为跨文化传播天然节点的独特优势。


image.png

2025年7月24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China Link 国际暑期学校保加利亚学生挥毫泼墨,沉浸式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供图)

时代背景: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与使命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互动更加频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的沟通与对话,其效能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我说你听”的单向宣传,向“共情共鸣”的双向互动转变。现代教育制度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产物,拥有在华学习和生活的亲身经历,来华留学生因其独特的跨文化身份和第三方视角,成为融通中外叙事、提升国际传播可信度的重要资源;他们不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而是能够主动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的活性节点。高校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激发留学生传播力,突破传播障碍,系统性地激发并赋能这一群体,使其成为建设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积极力量,已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的课题。

价值意蕴:来华留学生作为国际传播节点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思想的传播离不开有效的叙事。故事,作为跨越文化差异、沟通人类心灵的共同语言,是国际传播中具有广泛穿透力和感染力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来华留学生不仅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将来华留学生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其价值不仅在于数量规模,更在于其不可替代的传播特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外宣模式的不足,彰显三重核心价值。

作为“可信”中国叙事的见证者与建构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定维护国际秩序,坚定倡导合作共赢,积极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中国凝聚广泛国际共识,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真诚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提升能力,赢得世界广泛赞誉和信任。国际传播中常常面临的挑战是“自说自话”的可信度困境,来华留学生以其“在场”的亲身经历,是中国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是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直接体验者,亦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切身体会者,其叙事因其“非官方”的属性和个人化视角,往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基于第一手体验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是构建“可信”中国形象最坚实的基石,能够有效破解某些西方媒体塑造的刻板甚至歪曲的中国形象。

作为“可爱”中国叙事的体验者与传播者。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构成中国可爱形象的生动写照。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处境命运有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一致的,也最容易引起共鸣。来华留学生是城市生活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参与者,他们品尝中国美食、庆祝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师生结下深厚友谊,这些充满人情味和文化魅力的细节,是官方媒体难以精准捕捉和传递的。当来华留学生以Vlog、朋友圈、博客等形式,分享“China Travel”“舌尖上的中国”等主题内容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最生动、最接地气的国际传播。这种传播充满情感温度和个体魅力,能够跨越文化隔阂,直击人心,自然而然地展现一个安全、和谐、包容、充满生活情趣的“可爱”中国形象。

作为“可敬”中国叙事的理解者与阐释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宝贵财富,传承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中国人传承至今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也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可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国情及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可敬”的形象建立在对中国发展成就、价值理念和世界贡献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之上。当来华留学生以中外比较的视角,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新概念、新范畴,并结合本国实际,以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时,他们就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体验者角色,进而成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的积极“阐释者”。这种由他者进行的阐释,更能彰显中国思想的普遍价值和精神力量,从而树立起一个“可敬”的中国形象。

实践路径:高校激发留学生传播力的制度化策略与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习近平强调“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鼓励来华留学生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重要回信精神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以及中国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强化顶层设计,将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嵌入育人全流程。来华留学工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整体对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创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动高校来华留学教育以及中国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高校应将“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学生”明确写入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规划。打破将留学生教育局限于语言培训和专业学习的传统模式,树立“留学中国”也是一次深度体验中国和跨文化传播实践的育人理念。从招生宣传、入学教育、课程设置到毕业追踪,各个环节都应蕴含传播能力的培养目标,形成全流程育人的共识与合力。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专业+文化+传播”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是载体。深化来华留学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第一课堂建设管理,开设“当代中国概况”“跨文化沟通与传播”等必修或核心通识课程,系统介绍中国国情,并教授新媒体传播技能(如短视频拍摄、社交媒体运营等)。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国国情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思政,鼓励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巧妙融入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成就、案例和伦理观念,使专业知识传授与中国国情认知相结合,做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重视发挥第二课堂补充作用,有针对性地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设计到各类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体活动与竞赛、学术讲座以及学科竞赛等活动中。设立工作坊与名师讲堂,举办“讲好中国故事”工作坊,邀请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知名博主、优秀校友分享国际传播经验。

增强议题设置,搭建实践平台,创造“沉浸式”传播体验场景。来华留学生具有“中国故事国际讲述者”的身份优势,要以来华留学生为桥梁和纽带,增强议题设置的针对性、精确性、有效性,讲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以及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搭建实践平台,实施“伙伴计划”,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结对子”,组建跨文化社团,共同开展社会调研、文化探访、创新创业活动,在互动中积累传播素材;组织“感知中国”社会实践,精心设计品牌活动,组织来华留学生“沉浸式”深入特色乡村、高新企业、历史文化遗址等,让他们在行走中感受中国;数字赋能,拓展国际传播矩阵,鼓励来华留学生在国际社交平台创作实践报告、纪录片、摄影集等传播作品,丰富国际传播途径,优化国际传播手段,帮助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国际社会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

在构建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新格局中,来华留学生作为连接中外的“文化导体”和“传播节点”,其亲和力、可信度与创造力是官方传播的有效补充。高校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应肩负起时代使命,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改变将留学生视为单纯“管理对象”的陈旧观念,视其为共建国际传播体系的“合作伙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留学生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自愿、有能力成为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中国声音的积极传播者,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作者 许峰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本文系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3-154]阶段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课题[MX2204]阶段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